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今天(3月22日)下午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放射科主任陶晓峰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影像学新技术在头颈部疾病诊断中的创新应用》项目喜获2016年度上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本系列研究属于影像与核医学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
口腔及头颈部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疾病。这类疾病具有种类繁多,解剖结构复杂,诊断不易等特点。长期以来国内外该领域影像学检查及诊断存在规范化难,影像新技术应用难,结果评价难等诸多问题,大大制约了疾病诊断评价能力。本课题历经近15年工作,多家单位共同努力,通过影像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完成了以影像学新技术在头颈部疾病诊断中临床优化及创新应用为主的系列研究。研究主要创新点:
一、联合应用多种功能成像技术建立头颈部肿瘤术前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新体系;在国内外率先开展了头颈部肿瘤多模态成像研究,对多种成像新技术进行对比分析,优势互补,提出规范检查方法,提高了影像诊断能力,将头颈部肿瘤的术前诊断准确率大幅提高;国内外率先在甲状腺肿瘤诊断中应用动态增强成像(DCE-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MRI)等磁共振新技术,提出了定量ADC值及TIC 曲线可以做为肿瘤良恶性鉴别的重要依据和新的方法。
二、创新开展头颈部肿瘤的MRI波谱成像(MRS)、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体系和弥散张量成像(DTI)视觉通路显示等新技术;对不同解剖区域的良恶肿瘤进行了大样本量的MRS研究和系统地DWI研究,尤其是腮腺区肿瘤的良性和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大大提高。
三、创建及优化影像重建及后处理技术显示头颈部细微结构及微小病变;在国内外率先采用影像优化重建技术显示听骨链及上半规管裂隙综合征诊断。并率先应用气道影像三维成像等后处理技术用于异物排查。国内外率先开展MRI高分辨率颞颌关节成像和标准制定,目前已成为显示颞下颌关节盘及其病变的临床唯一可靠影像学标准,研究成果写入Expert differential diagnosis: Head and Neck 等教科书。
四、 创立头颈部肿瘤危险因素及预后评价体系: 国内外率先开展了大组头颈部肿瘤影像学资料及流行病学调查的相关性分析。分析头颈部肿瘤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制定预后评价模型,首次提出Ang-2 和VEGFR3高表达的口腔鳞癌预后相对较差,Ang-2,VEGFR3单独或联合监测可作为判定口腔鳞癌的预后可靠参数,对临床疾病的转归判定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本课题共发表研究论文 135 篇,其中 SCI 文章 45 篇。10篇文章被本领域权威杂志收录。项目完成人主编出版了《头颈部影像学-眼科卷》、《头颈部影像学-耳鼻咽喉卷》、《口腔医学-口腔颌面影像科分册》等专著。主持制定了《头颈部 CT、MR 扫描规范指南》,《甲状腺疾病影像检查规范与流程》等行业规范。
本课题获得的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对提高头颈部和口腔肿瘤等疾病的临床诊断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将分子和功能影像学信息与肿瘤风险因素结合纳入到头颈肿瘤的预后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为创立分子影像流行病学和新的个性化评价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对进一步规范头颈部和口腔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对提高我国头颈部和口腔疾病影像诊断整体在国际上学术地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个人简介
陶晓峰 教授、主任医师
学术兼职: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头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华口腔医学会放射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放射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放射专业委员会常委
※上海市放射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
※上海市放射专业委员会头颈学组组长
※上海医师协会影像与核医学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理事
※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MRI装备与技术专委会常委兼头颈学组副组长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医学专委会委员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神经系统及颌面头颈部疾病的分子影像和功能成像的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项,上海市科委、市教委、市卫生局资助课题十余项。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0余本。陶晓峰主任同时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评审专家、上海市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并兼任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实用放射学杂志副主编、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杂志副总主编、磁共振杂志和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等多家核心杂志编委。2013年,陶晓峰主任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放射科科室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放射科是医院的重点学科,创建于1949年。经过几代放射学专家的努力和耕耘,放射科已逐渐形成了以陶晓峰主任为学科带头人的学科梯队建设结构合理的医学影像专业团队。九院放射科以口腔及颌面头颈部影像为特色,神经影像、心血管影像、胸部影像、骨关节影像全面发展的医院重要学科。
放射科南北两部共有正式员工106人,医生42人,技术员58人,护士6人。其中教授1名,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6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5名。科室拥有上海“优秀学术带头人”、“浦江人才计划”、 “启明星”、“上海市优青”各1人。科室拥有检查设备有CT共5台,包括最新的西门子双源CT、GE第4代能谱CT等高端CT设备;磁共振4台,包括两台3.0T高场强的磁共振设备(北部,GE 3T 750 MRI正在安装中)。高档数字平板DSA 四台,OCT3台,另有DR、CR、大型数字平板胃肠X光机、牙片X线机和全景机等。年检查患者逾80万例次,并逐年上升。
到目前为止,放射科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子课题、上海市及交大科研课题50余项,科室近五年来获得市局级以上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2010年至今科室共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0余部。2015年陶晓峰教授的“CT和MRI新技术在头颈部疾病的临床应用系列研究”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6年陶晓峰教授再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目前,放射科承担着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和九院临床医学院本科生、7年制本硕连读生、与硕士和博士生的临床教育工作。2010年至今培养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10余人;作为规范化医师培训基地,每年平均培训5~8名住院医师;并且,科室承担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教育研究课题等教学课题两项。放射科余强主任医师作为主编参加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口腔医学——口腔颌面影像科分册》的编写工作。2011年开始,放射科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颌面颈部肿瘤的影像学进展”,2012年,成功举办“中华放射学分会头颈学组成立大会”。
放射科积极参与临床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目前口腔颌面-头颈肿瘤、颅底、整形、普外科、眼眶疾病、甲状腺疾病和乳腺疾病的MDT诊疗模式正在或已经建设中。科室每周选派人员参加院内组织的MDT,以及教学查房,并在心内科、神经内科、普外科、骨科、口腔肿瘤科、牙体牙髓科等临床科室参加讲课和交流。